綠滿川西北 黃河清水東流
來源:
|
作者:LGD
|
發布時間: 2020-09-03
|
2335 次瀏覽
|
分享到:
九曲黃河十八灣,第一灣即在四川境內。作為黃河源頭三省之一,四川境內黃河干流總長174公里,流域面積1.87萬平方公里,涉及阿壩州的若爾蓋、紅原、阿壩、松潘和甘孜州的石渠5縣,占全流域的2.4%。占比雖小,作用卻不容小覷。四川每年補給黃河的水量約45億立方米,對黃河上游干流徑流量的貢獻,旱時約為45%、豐時約為29%,猶如自帶調節器的蓄水池,護衛著黃河流域的水資源平衡。
黃河檔案:九曲黃河十八灣,第一灣即在四川境內。作為黃河源頭三省之一,四川境內黃河干流總長174公里,流域面積1.87萬平方公里,涉及阿壩州的若爾蓋、紅原、阿壩、松潘和甘孜州的石渠5縣,占全流域的2.4%。
占比雖小,作用卻不容小覷。四川每年補給黃河的水量約45億立方米,對黃河上游干流徑流量的貢獻,旱時約為45%、豐時約為29%,猶如自帶調節器的蓄水池,護衛著黃河流域的水資源平衡。
中國綠色時報9月1日報道(記者 張楊) 九曲黃河十八灣,第一灣即在四川境內。在位于川西高原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,黃河與逶迤而來的白河交匯,在廣闊的大草原劃出一道“S”形大灣,留下秋水長天的莊嚴圣景。
作為黃河源頭三省之一,四川境內黃河干流總長174公里,流域面積1.87萬平方公里,涉及阿壩州的若爾蓋、紅原、阿壩、松潘和甘孜州的石渠5縣,占全流域的2.4%。占比雖小,作用卻不容小覷。四川每年補給黃河的水量約45億立方米,對黃河上游干流徑流量的貢獻,旱時約為45%、豐時約為29%,猶如自帶調節器的蓄水池,護衛著黃河流域的水資源平衡。
近年來,四川牢固樹立上游意識,認真踐行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理念,以一曲“保、增、減、轉”的生態文明協奏曲,喚來了綠滿川西北、黃河清水東流。
九曲黃河第一灣
保濕增綠,筑牢黃河“蓄水池”、守護“中華水塔”
8月,川西高原綠草如茵,經絡般的河流穿行其間,星羅棋布的湖泊晶瑩透亮。若爾蓋濕地核心區花湖,黑頸鶴、大天鵝、白鶴等上百種鳥類結隊出行的“名場面”如約而至。
若爾蓋濕地管理局工作人員索朗奪爾基,通過監控視頻記錄著珍稀鳥類的繁育情況,“我們在花湖片區設置了95個監測點位,今年已經觀察到新出生的黑頸鶴20多只,雙胞胎就有好幾對”。
四川黃河流域屬國家重點濕地生態功能區。目前,四川省僅有的兩個國際重要濕地——若爾蓋濕地和長沙貢瑪濕地,均在此區域。
若爾蓋濕地
若爾蓋濕地,以阿壩州若爾蓋縣為核心,輻射至紅原、阿壩、松潘,是長江、黃河的分水區,黃河上游一級支流白河、黑河的主要匯水區,平均海拔3500米,面積約830萬畝,總蓄水量約100億立方米,是中國面積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,名副其實的黃河“蓄水池”。
長沙貢瑪濕地,位于甘孜州的石渠縣,與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緊密相連,是“中華水塔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黃河一級支流查曲河、長江一級支流雅礱江的發源地,平均海拔4500米,面積約270萬畝,是藏野驢、雪豹等古老珍稀物種的家園。
四川黃河流域,比濕地更加廣闊的是草原,面積約1.05億畝。千百年來,這里的草原養育了藏、羌、彝、漢等多民族人民,孕育出獨特的游牧文化,與大美濕地、雪山森林、神奇動物一道,組合出中國西部自然的絕美勝境。
如此的自然瑰寶,卻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。受氣候變暖、超載放牧、粗放的城鎮建設、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因素影響,濕地退化、草原沙化、黑土灘、鼠蟲害、毒雜草等生態問題十分突出。據四川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20世紀,黃河流域沙化蔓延的速度一度達到年均遞增11.39%,濕地大面積萎縮甚至消失。
黑頸鶴 王慶新攝
筑牢黃河“蓄水池”,守護“中華水塔”。這是一場與時間的智慧較量,四川從保濕增綠著手,跑出了生態保護的加速度。
1998年以來,四川先后在黃河流域所在的川西北地區實施天然林保護、退耕還林(草)、沙化治理、濕地修復、草原改良、生態脆弱區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工程,共計建設公益林1000多萬畝,治理沙化土地130多萬畝,修復退化濕地27萬畝,改良草地超過4000萬畝。
此外,四川先后在川西北地區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40個,其中濕地自然保護區27個,對上億畝草原、濕地、森林以及95%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實施了常年有效保護。
“川西高原的每一棵樹、每一株草,都是一個儲水庫。”
在紅原縣瓦切鎮德香村8000畝治沙基地,四川省林草局濕地處處長郭祥興,望著一叢叢2米多高的高原柳,以及柳樹下面正在恢復的草地植被,眼里閃爍著欣慰的淚光?!?0年前,站在同一個位置,我看到的是滿眼黃沙,但是現在,這里已經成了一片綠洲。”
花湖也實現了美麗嬗變。索朗奪爾基告訴記者:“通過筑壩保水,花湖的面積由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,水位提升了52厘米,黑頸鶴的種群數量增加了大約10%。東方白鸛、彩鹮、白琵鷺這些過去沒見過的鳥類,都在花湖現身了?!?/span>
沙地變綠洲,濕地成畫圖。
四川黃河流域,逐步迎來生態的良性逆轉。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,黃河流域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%以上,比10年前提高了2個百分點,沙化蔓延的速度減緩至5%以下,黃河干流及支流水質達標率均為100%。
2020年,四川黃河流域保濕增綠再升級。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,將在黃河流域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,將公園創建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,在川西高原筑起一道生態安全屏障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。
省林草局局長劉宏葆指出,四川將以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,全面統籌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,確保黃河流域“水不斷流、綠不斷線、景不斷鏈”。
減畜轉產,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
“減畜對草原的保護效果特別好!”這是記者在紅原縣江茸鄉采訪時,聽到牧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。
四川黃河流域所在的川西北地區,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,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牧民群眾收入的90%都來源于畜牧業。隨著牧區人口以及牧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,畜牧業作為幾乎唯一的價值轉換出口,發展逐漸失衡,牛羊越養越多,草原生態越來越差。
2011年,四川省啟動草原生態獎補,引導牧民減畜轉產。
作為紅原縣曾經最窮的一個鄉,江茸鄉僅用6年時間就完成了減畜50%。談到其中的訣竅,副鄉長索朗蘭美告訴記者,一是嚴格兌現生態獎補資金,讓牧民吃下定心丸;二是以村為單位成立專合社,積極發展集體經濟,確保牧民減畜不減收。
“減畜以后,草原植被明顯變好了,過去沙石滿地的退化草地,草的密度和高度都起來了;牛羊的成活率也提高了,過去每年每戶死70頭牛也是常有的事,去年保險公司來統計,有24戶一頭牛都沒有死,最多的一戶才死了5頭?!蹦撩癜⒒嬖V記者,牧民對減畜的滿意度幾乎是10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江茸鄉的集體經濟,從牛羊標準化養殖拓展到了中藥材種植、生態旅游等領域。集體經濟壯大以后,鄉里通過先富帶后富,順利解決了貧困戶的脫貧問題;通過設立教育鼓勵金,讓更多的“放牛娃”背上書包,走進了學堂。
減畜減掉的不僅是超載的牲畜,還有貧困和不合理的發展方式,換來的是鄉風文明和未來可期的鄉村振興。
梅花鹿 王慶新攝
黨的十八大以來,四川在黃河流域投資超過21億元,實施草畜平衡3184萬畝、退牧還草4565萬畝、禁牧休牧2735萬畝,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社4000多個,牧區牲畜超載率由2012年的24.2%降至2019年的9.0%。
“沒有人比牧民更愛腳下的這片草原,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就是要讓牧民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受益者?!彼拇ㄊ〔菰茖W研究院草地生態所所長劉剛,在川西高原從事草原保護與發展研究10余年,一直在倡導和推進以牧民為主的保護與發展新模式。
讓保護者受益,讓受益者保護。2018年、2019年,四川在黃河流域所在的川西北地區,下達資金3億多元,將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聘為生態護林員,讓牧民在家門口上崗就業,悉心管護他們身邊的草原、濕地、森林,實現了“保生態”和“穩增長”雙贏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依托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,川西北地區大步跨入全域旅游新時代,圍繞“大九寨、大熊貓、大草原、大長征、大禹故里、大雪山、大冰川、大彩林、大地震遺址”等核心品牌,開發出一批生態觀光、康養度假、戶外運動、文化體驗、探險自駕、紅色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,帶動上萬名牧民從事生態旅游相關產業。
在紅原縣俄木塘花海4A級景區,300余名當地牧民在景區安保、服務、餐飲等崗位就業,月薪均在3000元以上。景區核心區涉及的7戶牧民,每年每戶僅草地租金收入就高達百萬元。
2018年,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把黃河流域涉及的甘孜州、阿壩州確立為川西北生態示范區,突出生態保護功能,不再考核“GDP”,明確以全域旅游、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、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等綠色產業為支撐,走綠色發展、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截至2019年,四川已經完成牧區1/3牧民的轉產轉業,牧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37元,比2015年增長了68.7%。
根據四川省林草局與省發改委共同編制的《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(2020-2022)》,到2022年,黃河流域所在的川西北地區將基本實現草畜平衡,森林覆蓋率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提高到40%和86%,長江、黃河流域水質保持100%達標。
保濕、增綠、減畜、轉產,水豐、草美、畜壯、人富。四川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協奏曲,多么和諧而又美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