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更有科技含量的綠水青山
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
|
作者:LGD
|
發布時間: 2020-10-26
|
3900 次瀏覽
|
分享到:
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初,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1.63%,雖然連年穩定增長,卻仍遠低于全球31%的平均水平;
山區、沙區、林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,我國60%的國土、69%的人口在山區,林業是一些地區財政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,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;
保護生態 助力產業 改善民生
建設更有科技含量的綠水青山
——“十三五”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綜述
中國綠色時報10月26日報道(記者 尚文博 劉倩瑋) 木材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材料之一,是綠色可再生資源。
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木材進口國,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%;
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初,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1.63%,雖然連年穩定增長,卻仍遠低于全球31%的平均水平;
山區、沙區、林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,我國60%的國土、69%的人口在山區,林業是一些地區財政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,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;
……
這些發展瓶頸、生產需要、民生需求,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突破、對接和滿足?
“十三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明確以“問題導向”“市場導向”“績效導向”為指引,開展事關國計民生需要的長期演進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,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、整體自主創新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、基礎性、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,以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。
按照這一精神,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和國家林草局科技司建立了“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創新”重點專項聯合工作機制,雙方著力落實“放管服”要求,以“績效四問”為抓手,促“打破四唯”,推動研發、轉化和推廣應用“三結合”。
專項立項之初,圍繞“木材安全、生態安全、綠色發展和三區經濟發展”等國家、行業發展戰略需求,確定以速生用材、珍貴用材、工業原料等樹種為對象,按照產業鏈布局創新鏈、一體化組織實施的思路,圍繞總體目標,從基礎研究、關鍵技術創新與區域技術集成示范3個層次,共部署14項重點任務,涉及26個項目。
專項實施周期為5年,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,專項總投入8.32億元,其中中央財政資金投入7.84億元。通過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創新,實現單位蓄積量增加15%,資源利用效率提高20%,資源加工勞動生產率提高50%,為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%以上、年增加木材蓄積量1.42億立方米、年新增木材供應量9500萬立方米提供有效科技支撐。
在整體布局上,專項按照“基礎研究-共性關鍵技術研究-集成示范”上中下游設計部署,打破了以往項目和內容的碎片化,實現資源有效整合。同時,組織國內184個科研院所、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等聯合攻關,發揮科研單位科技創新主體作用,促進企業向創新主體發展,推動重大成果產出和產業發展。與林業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、核心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密切對應,緊扣世界林業科技發展前沿、面向林業資源供給與利用主戰場、緊密圍繞國家木材安全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。
“十三五”以來,專項從揭示人工林培育與資源利用的科學基礎、提升人工林資源供給能力、提高林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、增強技術和林產品市場競爭力等4個方面重點部署。科研人員圍繞科研攻關重點各個擊破,已產出無醛人造板制造、人工林剩余物清潔制漿技術等一批重大成果,研發出一批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產品、新裝置,為國家森林經營、天然林保護工程及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2.96%提供了扎實的科技支撐;受益企業累計超過3000家,預期近中期成果推廣新增產值1000億元,引領和支撐了我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;帶動40余個貧困縣、1.7萬多個貧困戶脫貧,增加3.6萬個就業崗位。
2020年9月1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,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要堅持“四個面向”—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。隨著這些林業專項成果的紛紛落地、服務社會,在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中逐步發揮效益,我們將擁有更有科技含量的綠水青山,將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態福祉。